扬州市江都区2023-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
考试时间:150分钟 满分150分
2024.3
注意事项:
1.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、班级、考号等信息
2.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
一、积累运用(30分)
1. 阅读下列文字,给加点字注音,根据拼音写汉字。
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地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。千百年来,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,愈变愈强,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,以己之力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。英雄,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,他(她)所做的事情,也许并不是妇 (rú)皆知。和平年代,每一位坚守岗位、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,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 (lán),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。
(1)根据拼音,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。
①妇 _____(rú)皆知 ②五彩斑_____(lán)
(2)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。
①亘( ) ②锲( )
(3)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( )
A 鞠躬尽瘁 B. 锲而不舍
C. 当之无愧 D. 锋芒毕露
(4)语段中划“﹏”的“从”“因为”“英雄”“都”这四个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连词 介词 名词 副词
B. 介词 连词 名词 副词
C. 连词 名词 介词 代词
D. 介词 副词 代词 连词
2.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 )
A. 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。
B. 1939年春,光未然创作了组诗《黄河大合唱》。经冼星海谱曲后,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,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。
C. 《逢入京使》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,以平实的语言,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,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。
D. 《木兰诗》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著的《乐府诗集》,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。
3. 用课文原句填空。
(1)__________,弹琴复长啸。(王维《竹里馆》)
(2)马上相逢无纸笔,__________。(岑参《逢入京使》)
(3)杨花榆荚无才思,__________。(韩愈《晚春》)
(4)《春夜洛城闻笛》中写诗人听到笛声,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句子是:__________,__________。(李白《春夜洛城闻笛》)
(5)通过描写边塞的奇寒,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:__________,__________。(乐府诗集《木兰诗》)
(6)描写征途遥远,战事紧急的句子是:“__________,__________。”(乐府诗集《木兰诗》)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答案与解析
一、积累运用(30分)
1. 阅读下列文字,给加点字注音,根据拼音写汉字。
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地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。千百年来,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,愈变愈强,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,以己之力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。英雄,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,他(她)所做的事情,也许并不是妇 (rú)皆知。和平年代,每一位坚守岗位、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,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 (lán),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。
(1)根据拼音,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。
①妇 _____(rú)皆知 ②五彩斑_____(lán)
(2)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。
①亘( ) ②锲( )
(3)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( )
A. 鞠躬尽瘁 B. 锲而不舍
C. 当之无愧 D. 锋芒毕露
(4)语段中划“﹏”的“从”“因为”“英雄”“都”这四个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连词 介词 名词 副词
B. 介词 连词 名词 副词
C. 连词 名词 介词 代词
D. 介词 副词 代词 连词
【答案】(1) ①. 孺 ②. 斓
(2) ①. gèn ②. qiè (3)D (4)B
【解析】
【小问1详解】
本题考查字形。
妇孺皆知:读音是fù rú jiē zhī,意思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,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,流传得很广。注意“孺”不要写成“儒”。
五彩斑斓:读音是wǔ cǎi bān lán,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。注意“斓”不要写成“澜”或“谰”。
【小问2详解】
本题考查字音。
亘古:意思是自古以来;整个古代。“亘”读gèn,意思是(空间或时间上)延续不断。
锲而不舍: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,一直刻下去不放手;比喻有恒心,有毅力。“锲”读qiè,意思是刻。
【小问3详解】
本题考查成语运用。
A.鞠躬尽瘁:指恭敬谨慎,竭尽心力。与语境相符,使用正确;
B.锲而不舍: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,一直刻下去不放手;比喻有恒心,有毅力。与语境相符,使用正确;
C.当之无愧: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,无须感到惭愧。与语境相符,使用正确;
D.锋芒毕露:意思是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;多指人好表现自己。与语境不符,使用错误;
故选D。
【小问4详解】
本题考查词性辨析。
“从无数磨难中觉醒”,“从”与“磨难”组成介宾短语,修饰动词“觉醒”,是介词;
“因为”连接“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,愈变愈强”和“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”,表示原因,是连词;
“英雄”是“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”的人的名称,是名词;
“都”从范围上对后面的动词“是”进行限制,是副词;
故选B。
2.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 )
A. 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,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。
B. 1939年春,光未然创作了组诗《黄河大合唱》。经冼星海谱曲后,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,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。
C. 《逢入京使》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,以平实的语言,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,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。
D. 《木兰诗》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著的《乐府诗集》,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。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。
A.《资治通鉴》是编年体史书,不是“纪传体”;
故选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