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~2024学年度春学期期中考试
八年级历史试题
一、单项选择题(每题1分,20题,共20分)
1. “数千年的封建压迫,14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,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,一起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,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。”材料反映的事件是( )
A.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.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
C.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.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
2. “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,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,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,尽了自己的光荣与责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”在巩固新生政权中西藏所作出的“巨大贡献”指
A. 建立会盟碑,作为汉藏友好见证 B. 与人民政府谈判,和平解放西藏
C 修建川藏、青藏、新藏三条公路 D. 建立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区
3.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党中央统揽全局,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,采取边打、边稳、边建的方针,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,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 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,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。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( )
A. 出现的背景 B. 主要的经过 C. 胜利的原因 D. 产生的影响
4. 费正清在《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(1949年—1965年)》一书中写道“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,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%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%的农村人口。……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,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。总之,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。”此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( )
A. 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. 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
C.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.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
5. 根据相关记载,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惊人的成功,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.9%,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增长每年分别为3.8%和18.7%,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
A. 新中国的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.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
C. 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. 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
………………….
2023~2024学年度春学期期中考试
八年级历史试题
一、单项选择题(每题1分,20题,共20分)
1. “数千年的封建压迫,14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,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,一起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,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。”材料反映的事件是( )
A.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.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
C.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.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,1949年10月1日,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,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,从此,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,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,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,成为国家的主人,B项正确;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充分的准备工作,排除A项;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,排除C项;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,排除D项。故选B项。
2. “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,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,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,尽了自己的光荣与责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”在巩固新生政权中西藏所作出的“巨大贡献”指
A. 建立会盟碑,作为汉藏友好见证 B. 与人民政府谈判,和平解放西藏
C. 修建川藏、青藏、新藏三条公路 D. 建立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区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所学知识,新中国成立之初,为巩固新生政权,西藏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,和平解放西藏,推动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,B符合题意;会盟碑建于唐朝时期,A排除;1954年12月25日川藏、青藏公路同时开通,1957年10月6日新藏公路开通,C排除;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,D排除。故本题选B。
3.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党中央统揽全局,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,采取边打、边稳、边建的方针,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,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 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,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。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( )
A. 出现的背景 B. 主要的经过 C. 胜利的原因 D. 产生的影响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题干信息“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党中央统揽全局,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,采取边打、边稳、边建的方针,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,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 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,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”和所学知识可知,材料主要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,C项正确;出现的背景,是指1950年6月,朝鲜内战爆发,美国派兵侵略朝鲜,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;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,阻止解放台湾;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,与题干内容“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”的内容不符,排除A项;主要的经过,是指1950年10月,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,跨过鸭绿江,开赴朝鲜,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,抗击美国侵略者,与题干内容“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”的内容不符,排除B项;产生的影响,是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,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,与题干内容“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”的内容不符,排除D项。故选C项。
4. 费正清在《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(1949年—1965年)》一书中写道“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,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%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%的农村人口。……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,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。总之,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。”此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( )
A. 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. 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
C.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.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依据题干“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%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%的农村人口”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,从而在政治上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,从而巩固了新生政权,故D正确;1950年,中央人民政府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》,它规定: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,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,这次改革使土地制度变成了土地私有制,故A错误;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,强调土地改革经济方面的作用,而不是政治方面,故B错误;材料强调土地改革在政治上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,没有说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,故C错误。综上答案D。
5. 根据相关记载,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惊人的成功,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.9%,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增长每年分别为3.8%和18.7%,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
A. 新中国的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.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
C. 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. 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
【答案】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