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年级语文学习评估
2024.05
卷面分值: 150分 答题时间:150分钟
—(30分)
阅读下列这段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
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,我心里怀着zhì tòng的热爱。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,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。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,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。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,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,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,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,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,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,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shēn yín……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( )唤我,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。
1.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汉字,同时给加点字注音。
______ _____ 召( )唤
2. 划横线句子有语病,请写出修改意见。
3. 下列对语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文中加粗词“对于”“因为”“当”都是介词,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,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。
B. “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”一句中“泛滥”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。
C. 文段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。
D.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,使语言富有气势。
4. 下面与“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,我心里怀着 zhì tòng 的热爱”抒情方式相同的一项是( )
A.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,将要学习你的榜样,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!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!
B.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。
C. 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边。
D.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,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,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。
综合性学习活动。(5分)
5. 综合性学习活动。
“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”,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。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,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、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。本学期你班组织了“天下国家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,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。
(1)【我策划】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,再写出一个活动形式。
示例:激发心智:爱国人物故事会
(2)【我甄别】你的同桌作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、至死不懈精神的文章,其中引用了以下诗句,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( )
A. 一寸丹心图报国,两行清泪为思亲。 B. 辜负胸中十万兵,百无聊赖以诗鸣。
C. 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 D. 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……………….
七年级语文学习评估
2024.05
卷面分值: 150分 答题时间:150分钟
—(30分)
阅读下列这段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
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,我心里怀着zhì tòng的热爱。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,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。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,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。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,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,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,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,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,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,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shēn yín……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( )唤我,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。
1.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汉字,同时给加点字注音。
______ _____ 召( )唤
2. 划横线句子有语病,请写出修改意见。
3. 下列对语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文中加粗词“对于”“因为”“当”都是介词,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,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。
B. “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”一句中“泛滥”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。
C. 文段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。
D.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,使语言富有气势。
4. 下面与“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,我心里怀着 zhì tòng 的热爱”抒情方式相同的一项是( )
A.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,将要学习你的榜样,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!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!
B.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。
C. 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边。
D.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,他常常把要寄出 书,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。
【答案】1. ①. 挚痛 ②. 呻吟 ③. zhào
2. 在两个“无时无刻”后各加一个“不”字。 3. A 4. A
【解析】
【1题详解】
本题考查字音字形。
挚痛(zhì tòng):深刻而持久的痛苦、悲痛、伤心或懊悔,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给人带来的极度心理伤害和痛苦;
呻吟(shēn yín):病痛时的低哼声,发出像叹气的声音,因快乐或病痛所发出的声音;
召唤(zhào huàn):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,通常口头呼唤某人。
【2题详解】
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与辨析。
否定不当,在两个“无时无刻”后各加一个“不”字。
【3题详解】
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。
A.有误,“因为”在句子中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;
故选A。